四千年的剑南春酒文化
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河悠远而辉煌,长春回收烟酒和它那“天地涵容百川入”的伟大气象相比,中国的酒文化只是细流涓涓。然而,在漫长的岁月里,中国酒文化不曾枯竭过,因为有像绵竹“剑南春”这样的分子,以及它那令人惊羡的系列,在永恒的时间和空间发展、生存。
剑南春原产地四川绵竹,坐落在“神奇”的北纬 30度上(这是国际公认的地球上最佳酿酒的经纬度带),背靠龙门山脉南麓,植被茂密,森林覆盖率高,水质硬度低、酸度适中,含多种微量元素,是酿酒的绝佳用水。
在古代,酿酒师就发现水质对酒质的影响最大,把水形象地称为“酒之血”。据《绵竹县志》载,“惟城西一脉(冰川)泉水可酿此酒(剑南春),别处则否”。剑南春的酿酒用水,全部取自龙门山脉千年冰川渗浸而成的深层地下水系的泉水。这种冰川水历经上百年天然渗浸和地质砂层矿化后,纯净度极高,微量元素十分丰富。 2002年,剑南春获国家原产地保护,这正是对这山灵水秀得天独厚的原生态风水宝地的肯定。
绵竹一直是中国的名酒之乡,酒文化可向上追溯 4000余年,历史积淀厚重。
四川广汉三星堆蜀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酒具,绵竹金土村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铜罍、提梁壶等精美酒器,东汉时期的酿酒画像砖等文物以及《华阳国志.蜀志》、《晋书》等史书的记载都可证实:绵竹产酒不晚于战国时期。
1985年,在绵竹剑南春所在地,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剑南春酒坊遗址,总面积达120,000平方米,相当于16个足球场大小。其酿酒设施之完善,长春烟酒回收几乎可再现从原料蒸煮、拌曲发酵到蒸馏酿酒的全过程,展现了川酒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历史风貌。
在遗址现场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永明五年的南齐纪年砖。根据出土层的叠压关系及出土器物的时代特征,可以推断绵竹的地下窑池建造年代不晚于南北朝南齐永明五年,即公元 487年,早于大唐盛世。“天益老号”因此成为中国目前最古老的白酒酿造窖池。
更令考古人员惊讶的是,剑南春酒坊遗址周围,明清遗存至今仍连续使用的古窖池多达695口,规模之巨在全行业绝无仅有。
剑南春酒坊遗址入选 “2004年度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”。2006年,被国务院列为 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并入围“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”。
剑南春酒坊遗址的发现,揭开了绵竹酿酒历史的新篇章。由商代经周、秦汉、三国、南北朝到盛唐,绵竹酿酒技术经过 2000年的发展,酿制出了流誉华夏的“剑南烧春”。
诗人白居易曾有“荔枝新熟鸡冠色,烧酒初开琥珀香”的诗句。这首诗写于四川,以荔枝对烧酒,表明烧酒已是一种酒的名称。当时的成都诗人雍陶也在诗中说:“自到成都烧酒熟,不思身更入长安。 ”
据此可以推论:剑南春 (剑南烧春 )很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蒸馏酒 (白酒或烧酒 )。
“剑南烧春”作为宫廷御酒而被载于《后唐书 .德宗本记》,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,也是中国至今唯一尚存的唐代宫廷御酒。在大历 14年前,剑南春每年要向唐宫进贡 10斛剑南烧春。
时至宋代,绵竹酿酒技艺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。酿制出“鹅黄”、“蜜酒”,其中“蜜酒”被作为独特的酿酒法收于李保的《续北山酒经》,被宋伯仁《酒小史》列为名酒之中。陆游尝遍了蜀中美酒,认为绵竹酒是四川最好的酒,晚年还特别将自己的诗集取名为《剑南诗稿》,念念不忘蜀中生活。
康熙年间,著名酿酒师朱煜收购了绵竹城西几家知名的老牌酿酒作坊,创建了自己的酿酒作坊(后由朱天益改名为“天益老号”),并将陕西略阳大曲的酿造工艺引入剑南春酿造工艺之中,酿制出了新一代绵竹大曲,很快风靡全川乃至全国长春回收礼品。乾隆时期著名诗人李调元感叹:“天下美酒皆尝尽,却爱绵竹大曲醇。 ”
现今保留下来的“天益老号”,是典型的清代四川酿酒作坊:临街是青瓦黑漆龙门,上悬天益老号牌匾,门的两边挂着木刻对联,上联是: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;下联是: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。经过 300余年风风雨雨,“天益老号”却仍保存完整,而且作为剑南春酒厂的一处车间至今仍在生产。本站最终解释权归长春鼎盛烟酒回收公司所有http://www.13844833450.com